因為喝茶比較多的緣故,最近不少朋友在朋友圈轉發關於方舟子的一篇文章,《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這篇文章被一些營銷大號用危言聳聽的標題改造后,終於達到了恐慌的效果,大家公認的喝茶的保健作用似乎就要被顛覆,事情是否還會存在反轉?喝普洱茶到底是保健還是致癌?
方是民的文章中,通過科普的手法告訴大家:「普洱茶的發酵、儲存,各種真菌極易生長,所以容易污染黃曲霉素、伏馬黴素、嘔吐毒素等各種真菌毒素。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晃去黴素,它是最強烈的致癌物之一。」,所以他用春秋筆法:「那麼,長期喝普洱茶,是不是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呢?」,筆者認為,這個問號用的恰到好處,極易對於不懂的人產生聯想,對自己喝的普洱茶。
方是民還列舉了2010年廣州市疾控中心研究人員對於市場70份普洱茶樣品的檢測:「100%倍檢測出黃曲霉素,100%檢測出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其中90%的嘔吐毒素含量超出了標準規定限值」,而2012年,南昌大學一名碩士研究生重複了廣州疾控中心的研究,結果也是一致的……
於是乎,這篇令人恐怖的文章,經過一個月的發酵,引發了朋友圈的震蕩,但是茶界並非沒有聲音出來,要麼太專業,要麼就是傳播不廣,所以針對方是民的這篇文章,應該更加「科普」一下。
方舟子為什麼要寫這篇恐怖的文章?
方是民也是愛茶之人,作為漳州人,漳州水仙作為烏龍茶的一個品類,聞名天下,距離漳州不遠的潮汕地區,潮汕功夫泡技藝已經是非遺,傳統泡茶中,對於受潮的茶葉,特地還需要「烘茶」,有助於去除茶葉中的潮氣,提高香氣,這在傳統潮汕區域泡茶中很常見。
福建和廣東沿海地區的氣象狀態是比較潮濕的,而茶自古以來都是金貴的物質,舊時的茶可以按照「泡」為計量單位,一泡茶按照現在的標準也就是8到10克左右,所以受潮的茶葉可以烘烤一下再用,這種樸素的認知流傳至今。
所以方是民在文章一開始就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現身說法:「我從小養成了喝茶的習慣,但有一種茶我是從來不喝,那就是普洱茶」,「首先是因為喝不慣,號稱很好、很貴的普洱茶在我喝來都有一股發霉的味道。」
有茶人在微信上對於方是民的遭遇倍感同情,表示「方舟子連干倉茶都沒喝過」,童年留下的陰影可能是方是民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
問題來了:方舟子說的霉味是否是杜撰?到底黃曲霉素是什麼?
霉變的物質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發霉的米飯、飯菜等等,霉味我覺得正常人都能分的清楚,所以不光是普洱茶,綠茶、黑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等等,都有可能霉變,並且產生霉味,所以在普洱茶當中喝到霉味是有一定可能的。
而霉味的很大來源,自然與黃曲霉素密不可分,自然霉變的米飯不能吃,那麼霉變的茶葉自然也不能品飲,如果用這個觀點來看,方是民的文章看上去很對,這就是「久經考驗」,經歷過「韓寒代筆」、「挪用安保費用」、「菊花抄襲門」、「肖傳國」、「崔永元」、「羅永浩」等事件之後,方舟子的聰明之處,用似是而非,偷換概念的方式,引發關注,輕車熟路。
這需要從普洱茶的工藝來區分,目前茶界公認的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說,熟茶大家比較認可的還是70年代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昆明茶廠的四處學習,通過渥堆發酵的方式,加速了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的發酵過程,最終產生了普洱熟茶,嚴格意義上,普洱熟茶屬於黑茶類。
引發恐慌的「黃曲霉素」,也來源於此,真正引發恐怖的是因為大家會聯想黃色的,自然是「金花」,因為金花是黃色的,包括安化黑茶、廣西六堡茶、安徽六安籃茶等黑茶,因為近年來安化黑茶的保健作用「金花」被大眾所關注,但需要需要注意的是普洱茶熟茶和生茶,是不太容易產生「金花」的,金花一般是黑茶,尤其安化黑茶在特定條件下產生。
金花,又叫做「冠突散囊菌」
金花,又叫做「冠突散囊菌」,這是黑茶在製作過程中,因為溫度、原料、工藝、環境等因素,產生的菌群,這種「金花」,在肉眼中,也是可見的細小顆粒,在顯微鏡圖片下,更加清楚,主要顏色自然是黃色的。
造成霉變的黃曲霉素,也就是大家一致認可,毫無疑問的「黃曲霉素」,是一種高度致癌物,根據資料顯示,黃曲霉素有十多種,而毒性最強的是B1、B2和G1、G2,其實從顏色上來看,黃曲霉素一般以黃綠色、藍綠色為主,在紫外線下黃曲霉毒素B1,B2發藍色熒光黃曲霉毒素G1,G2發綠色熒光.黃曲霉毒素的相對分子量為,難溶於水易溶於油。
通俗上來說,如何分辨黃曲霉素,有幾個特定的條件:
1.在食物中,尤其穀類、堅果類中常見,比如說我們吃瓜子或者花生,突然吃到很苦的,「壞的」,恭喜你,你有幸品嘗到了極度致癌物「黃曲霉素」。
2.蛋白質比較高的物質,容易產生黃曲霉素,茶葉中的蛋白質含量占干物質量的20%~30%,能溶於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質含量僅佔1%~2%。這部分水溶性蛋白質是形成茶湯滋味的成分之一。蛋白質含量不算高的普洱茶,有可能產生黃曲霉素,但是比例並不高,要遠遠小於碳水化合物,因為除了蛋白質的要求之外,蛋白類、糖、脂肪為主的物質更容易污染,顯然,除了少量的蛋白之外,糖分、脂肪的含量普洱茶並不屬於容易沾染的。
3.霉變的物質憑藉肉眼基本就能分辨,且黃曲霉素的分佈,不會是金花「冠突散囊菌」的分散式分佈,而是成片分佈,一般不是金花的黃色,並且會發出發霉的氣息,無需喝,通過外觀就能分辨。
這裡不禁想起了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的一個橋段:常威誣陷戚秦氏買了一斤砒霜,製成糖水毒殺戚家十三口人命,十三叔為求證將一斤砒霜和一斤白糖倒入水中,結果粘稠如糨糊一般,根本不能溶解。
霉變的普洱茶
也正是如此,把發霉的的普洱茶入口,方舟子做到了,我覺得,普通人看到發霉的普洱茶或者其他物質,猶如電影橋段一樣,能入口的絕對是勇士中的勇士,精英中的精英,筆者對於此的佩服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猶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方舟子引以為傲的廣州疾控中心的評測應該如何看待
首先,這次評測是真實存在的,當年媒體也做了大量的報道,同樣給茶界帶來極大困擾,廣州市檢疫局2010年發表在《檢測研究》上的一篇名為《廣州某茶葉市場普洱茶中多種生物毒素污染現狀調查》的文章,以及南昌大學2013年的一篇《渥堆中普洱茶品質形成及陳化中真菌毒素狀況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從檢測結果上,當然是「100%」檢測出了包括黃曲霉素在內的有害致癌物,但細心的讀者一定發現了,論文的摘要第一句話非常重要「為了解廣州某茶葉市場濕倉儲存普洱茶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況」,真相來了,方是民如獲至寶的結論來自於「濕倉」茶。
何為濕倉?何為干倉?
由於普洱茶獨特的風味,尤其是發酵茶的特點(生茶半發酵、熟茶全發酵),在存儲過程中,會根據地點的不同,轉化出不同的風味,比較著名的有:港倉、廣東倉、昆明倉等等,而在市場混亂時代,有奸商為了加速茶品的發酵,把茶放置於高濕度、溫度的地方加速轉化,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濕倉普洱茶的條索鬆脫、顏色暗淡、粗糙黑綠且茶葉表面或夾層留有綠霉或灰霉,也就是黃曲霉素產生了。
甚至有奸商會把這種霉味、倉味包裝和教育茶客為「陳味」「勐海味」,冒充老茶秩”├??@種現象在早期是存在的,但在講求保健健康的品飲觀念下,干倉茶干倉普洱茶的條索結實、顏色鮮潤、油麵光澤,充分表現了茶葉的活力感,品質優良的干倉普洱老茶,更能體現普洱茶的風味和韻味,由於口感的多樣性,懂茶的茶友最終都會從其他品類轉成普洱茶的忠實擁護者,比如說前幾年馬雲和李連杰品飲百年老茶,並且推出了自己的普洱茶品牌、張國立高價收藏普洱茶和普洱茶膏等等,余秋雨更是出了不少關於普洱茶的著作和文章,儼然成為普洱茶文化學者。
干倉成為主流,濕倉早已成為行業中人人喊打的產品,方舟子偷換概念,把所有普洱茶都冠以「致癌」的帽子,是極度不負責的做法,筆者也能看出,深諳媒體炒作套路的「方舟子」,絕非無心,而是故意,否則這種常識性的問題,非要用似是而非的「科普」,進行恐嚇,這種用心,自有人心可鑒!
所以說,普洱茶不管熟茶還是生茶,只要是工藝、原料、生產環境、農殘等沒有問題,在優質倉儲下的品飲,是非常安全的,不存在「致癌」一說,方是民故意用偷梁換柱的方式,所舉的案例要麼是個例,要麼就是特定環境下的實驗結果,反而佐證了普洱茶的健康。
當然,與任何茶類,食品一樣,發霉的物質當然是趕緊扔了,毫不猶豫!
茶界應該從這次事件吸取什麼教訓?
普洱茶行業今年的各種爭論很多,業內歸結於「亂象叢生」,似乎行業有不祥之兆,只不過方舟子事件又加了一把火,《茶葉戰爭》、《茶葉邊疆》等書作者,知名普洱茶學者周重林深夜發表觀點認為:
近期有人炒作方是民的文章,並不是好事,首先方舟子並不能成為檢驗普洱茶的標準了?把方舟子替換成其他「專家」也一樣。一些公眾號,諸如某茶文摘這種指名道姓說陳宗懋,已經超出方文範疇。對於偷梁換柱的人生攻擊,應該由律師從法律層面給予解決方案。
這次方是民引發的討論,已經介入生物學,醫學範疇的討論,有相應專業能力的人為何不介入討論?值得行業深思!
筆者僅僅是普通茶友,從行業外來看普洱茶目前的亂象,其實是因為普洱茶本身的標準就很亂,概念很多,真正做實事的很少,利益集團也是存在的,對於不同意見的打壓,內訌非常常見,行業協會自己尚不能對「生茶」是否是「綠茶」有定論,會長且弄不清楚,行業自然更加分裂。
普洱茶的很多標準都是地方標準,對於檢測更多還是基於農殘的問題,對於黃曲霉素是否納入標準化生化檢測中,應該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定。
對於普洱茶是否防癌,有一些實驗可以佐證,但是並沒有更加權威的說法,這是茶界應該關注和解決的。
作為雲南大葉種,除了普洱茶之外,大葉種做出的紅茶、白茶、綠茶在口感滋味特點,都有大葉種茶特定的優勢,是否除了普洱茶本身,對於世界茶市場的貢獻,應該是茶企和行業、政府所更加應該做的事情,從中國傳出的紅茶讓斯里蘭卡享譽全球,雲南大葉種是否還有機會值得思考?畢竟數百萬畝的台地茶,除了冒充古樹茶之外,也要更好的經濟效益和出路。
普洱茶行業留給市場的,不應該是這些似是而非的爭論,也不是把普洱茶淪為炒作的道具,2006年普洱茶的崩盤是個教訓,但歷史也會重演。
實實在在的產品,讓百姓真正的品飲到優質的茶品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