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歷史文化
白茶是在福建東北部沿海的特產茶種,主要產區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基本工藝是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陳年的白茶外面的茶毫呈銀白色,但撥開芽頭,內葉面就會呈明顯的棕褐色或可以稱咖啡色,而不是呈黑色或是灰黑色。
白茶,素為茶中珍品,歷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現,迄今已沒有很準確的時間記載,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於1107~1110「大觀」年間)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裡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園,設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大觀茶論》裡說的白茶,是早期產於北苑禦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製作方法,仍然是經過蒸、壓而成團茶,同現今的白茶製法並不相同。而白茶的生產,是於清嘉慶初年(1769)采芽茶製成銀針。
關於白茶的歷史究竟起於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白茶起於北宋,其主要依據是白茶最早出現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文中說建安七種茶樹品種中名列第一的是"白葉茶");也有認為是始於明代或清代的。也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
雖然眾說不一,各有道理,都只是一家之言。本人認為既然《大觀茶論》有明確的記述,並且成為貢茶,那白茶就一定遠遠的早於宋朝的歷史,因為在那個沿海的山地上,茶樹要生長成型,沒有上百年或是幾百年的生長怎麼能被人們發現和重視呢。更何況在宋代就有了加工工藝的記述呢?
白茶,生長在閩東北這天造地設的地方,我國茶類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以他獨特的品質占據中華茗茶一席之地!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