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撒古茶山簡介與歷史資料
曼撒古茶山簡介與歷史資料:
曼撒古茶山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所轄茶山在現今的勐臘縣曼臘鄉境內。曼撒地名現今改為“曼臘”,因盛產茶葉而賦名。“曼臘”系傣語地名,“曼”:村莊;“臘”:茶; “曼臘”即茶村之意。曼臘東與老撾、豐沙裏省接壤,南與易武鄉相連,西與象明鄉毗鄰,北與江城縣整董鎮毗鄰,群山連綿,河谷縱橫。鄉政府駐地距易武街31公里。
曼撒古茶山位於勐臘縣易武鄉東北,離易武鎮內約20千米,與老撾交界。茶區內地形複雜、落差大,最高的海拔1950米,最低海拔750米。
清朝乾隆年間,曼撒茶山開始進入最輝煌的時期,據史料記載,年產達萬擔以上。當時生產出茶葉,多集中在曼撒老街進行交易;曼撒在鼎盛時期有300多戶居民。同治十三年,曼撒老街遭遇關鍵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緒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無情的大火瞬間毀滅繁榮的小鎮,而第三次火災與疫病,更是將曼撒成為頹圯之荒城。此時,離曼撒20千米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這也說明為何清光緒以後的《普洱府志》上,易武替代曼撒,成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古代行政區域劃分,曼撒屬易武土司管轄,並且易武與曼撒茶區相近,因此很難嚴格區分二者之間的差異。以致在坊間,有不少廠方與業者將茶區所產茶菁同屬“易武”。
實際上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利潤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架布、習空、倚邦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質優良,遠銷佛海,年產茶約4000擔,以加工團茶(砣茶)為主,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人紛紛遷居易武種茶樹,用傳統方法製作的“七子餅茶”作為貢茶,加工精細。《雲南經濟滇茶》說:“於二月間(農曆)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茶”。七子餅茶,採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講究花色,共計八色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李佛一《十二版納志》載:“清道光同治間,易武產茶額七萬擔,光緒三十年間,因戰亂易武區茶產額減為二萬擔”。易武在幾個世紀前,它就是雲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據說車家祖上敬奉貢茶有功,皇帝品茗之餘,龍顏大悅,特賜“瑞貢天朝”匾,以詔後人。明清時期更為朝廷關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曼撒古茶山普洱茶的特點與口感:
大葉種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揚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與上顎中後段香氣飽滿,優質茶品甘韻擴及兩頰,近年因過度採摘與季節因素,湯質較薄。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