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爲:原易武古鎮關帝大廟屋檐下精緻的老木雕,現已作爲收藏。
易武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又是集儒、道、佛爲一體的中華文化的具體展現。易武在唐代稱“利潤城”,何時改爲易武,無确實資料可考。據曆史和大唐的文化遺産提供的信息推測,易武的文名及其含義與儒文化爲主流的漢文化有關。
據考證,易武在唐代當地人就種茶。明朝末期江西和雲南石屏漢人開始進入易武種茶,面積不足一萬畝。清雍正七年1729)古六大茶山改土司制爲“流官制”,清政府實行“茶引”制放寬茶葉專賣,爲易武茶山的發展提供了體制和政策保證。于是,大批漢人湧入易武,用了近半世紀的時間,建易武茶山面積達3萬多畝,出現了“山山有茶樹,處處有人家”,10萬人入山做茶的景象。易武茶文化就是這樣一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其中經濟的發展是決定性的,是前提和條件。易武茶文化的主流文化是集儒、道、佛爲一體的中華文化。易武的“易”得于“易經”的易,“武”得于“武聖”的武。單看這易字也很有意思,從字體上看,“易”又似日月相交之形,“易武”從文化根源上看,應是一文一武之本意。這點我們可以用以下文化遺産證實。

圖爲:行進在山林中的馬幫
易武轄區的廟多爲武廟,即關帝廟(石屏會館)。如建于乾隆時期漫撒茶山的彎弓大廟供奉關公、孔明、送子娘娘等。從遺留的殘垣斷牆看規模十分壯觀。建于嘉慶年間的麻黑大廟,大殿供奉關聖帝,上書四個大字“赤日中天”。門口的對聯爲“匹馬斬顔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弟子盡寒心”。建于光緒年間的易武關帝廟規模較大,除了大殿供奉關聖、關平、周倉外,左邊供奉有諸葛亮和觀音。還有易比關公大廟也是同樣的建築規模。
易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廟會、文會、天君會和花燈會。
廟會。民間以五月十三日爲關公誕辰日,舉行廟會祭關聖。懸挂“忠義”匾額,教育世人以忠義之身,誦經念佛,祈求關帝禦災除患。
文會。每年七月七日,在廟前大天井陳列書畫、珍寶、古董,擡龍舟遊街繞巷,沿街居民行人皆供獻茶葉、食品,教導人們修橋補路,盡義務,做善事。

圖爲:易武關帝大廟,始建于清光緒四年
天君會。人們跳獅子,舞龍燈,趕會觀戲,交流物資。舉行跑射箭活動,身穿盔甲袍服,畫臉描眉,從大天井出發繞鎮一周。
花燈會。每年正月十五,大天井立柱挂燈,搭台觀戲。特制“萬家燈”形似蓮花,中間點上紅燭。燈燭輝煌,鼓聲爆響、花燈歌舞街巷相聞。

圖爲:關帝大廟頂橫梁上依然清晰地寫着立廟日期,“大清光緒四年”
歲月峥嵘,古鎮滄桑。曆史的輝煌已煙消雲散,但留在關帝廟大梁上的雕梁畫棟,廟前的大天井和古街石闆上的印迹沉澱着古鎮文化的深厚底蘊,待我們去探尋古鎮文化的神秘。
在易武這塊沃土上生長着上萬畝的千年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和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它們是大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财富,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産,是茶樹的基因庫,是茶文化的“博物館”。

圖爲:千年古茶樹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産量最大的茶山。易武古茶山植茶、制茶、易茶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爲了古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據史料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山每年産幹茶7萬餘擔。所産普洱茶就源源不斷地由騾馬隊運出,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到達康藏地區,部分運印度、尼泊爾等地。爲便于馬幫運輸,清道光年間重修改擴了從思茅廳至倚邦、易武240公裏的五尺寬青石條茶馬驿道,貫穿于普洱古六大茶山。爲擴大茶葉貿易,官府和茶商還聯合籌資開辟了一條從易武至老撾、轉越南、走南洋的“茶馬商道”。茶商馬隊紛紛前來易武,終年馱鈴回蕩,商旅塞途,造就了易武曆史上茶莊林立,商賈雲集的興盛景象。今天的古道上,那一段段殘破的青石闆路仍清晰可見,房基、石道上殘存的浮雕、石碑、匾牌和古茶莊遺址等,向後人講述着那曾有過的繁榮輝煌的曆史。

圖爲:易武植被保護完整,氣候濕熱,古茶樹常年生機盎然
易武古茶山東中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海拔656~2023米之間。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海拔1433米,最低的納麽田海拔爲730米。海拔差異大,形成了“十裏不同天”的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濕、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域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态環境。

圖爲:古代馬幫馱茶鞍具
易武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氣候條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風化發育而成,主要爲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土壤成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5%以上。土層深厚,土壤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古茶樹分布區域植被生态系統保持較好,構成了良好的生态環境,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
“山山有茶樹,寨寨都種茶”,“萬畝茶山萬擔茶”這是易武鎮古茶山的真實寫照。在多數自然村寨不論是中低海拔的山谷還是高海拔山梁,都有疏密不一的古茶園分布。全鎮擁有古茶園總面積1.4萬畝,主要集中分布于麻黑、易武兩個村委會的各個老茶山,樹齡最高的落水洞栽培型大葉茶種,有少數爲勐臘種。分布疏密不一,密度大的80至100餘株/畝,密度小的30~55株/畝。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海拔910~1463米之間的古茶山地區,樹齡高的基本上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植被較完好的古茶山,并有東、南、北三面分布多而西面少的特點,這與自然山勢和人群聚居分布有關。

圖爲:古代馬幫鈴铛
代表性古茶樹有:易武村落水洞茶王樹、銅箐河灑代大茶樹、刮風寨大茶樹。古茶樹特點爲:茶樹分枝密,葉均水平生長;分枝級數較多,最多達四級;葉形多爲長橢圓形,葉莖楔形,葉長葉寬脈對;色澤爲綠或深綠色。本文節選曾麗雲《易武—古茶第一鎮》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