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茶孫義順六安茶
六安茶,顧名思義,產於安徽,當地人稱 之為「安茶」,或「軟枝茶」。六安並 非歷史十分悠久之茶,其名不見於古經 典。最初見於明末,盛於中清至民初, 其後六安一度停產,但在主流的六安 茶廠停產前後數年,只祁門一地仍有 四十七家「安茶號」,可想像其盛極一 時之貌。六安最初只為當地人飲用,慢 慢外銷他省,其中最享負盛名為「孫義順」。雖然孫義順並不一定是當時極 品,但自清以來廣東頗多醫師襲祁門之 流,以孫義順六安茶為藥引,所以極流 行於廣東一帶,香港人稱之為「六安笠 仔茶」。專銷廣東後,六安再轉售至南 洋及東南亞諸國,受外僑喜愛,又稱為 「安徽六安籃茶」。
後來,紅茶應歐美市場之需求而冒 起,六安市場萎縮,不少祁門六安 茶廠改營紅茶(祁門紅茶始創於1875 年),及後更受日本侵華及二戰對東 南亞之影響,原祁門一帶之六安茶便 於1940年代中期停產了,一直到1980 年代末期才復產,初期復產的水準不 及往昔,直至九十年代中,孫義順之 後人汪壽康對傳統茶底的採摘及做茶 工藝的堅持遇上了全心全力的茶商, 成立了孫義順安茶廠,才算是百分之 百重生了。
由於六安一度外銷斷絕,銷聲匿跡。 可想像在此停產期間,市面上因供不 應求而出現大量 品,包括由熟普洱充當的「香六安」,由火焙味重的安 溪鐵觀音梗充當的「六安骨」。在 九十年代無師盲學時,我亦曾購入所 謂「生六安」及普洱茶底之「六安笠 仔茶葉」!
應當說明,六安茶與馳名中國之「六安瓜片」,除同出於安徽之外,並沒 其他關連。六安瓜片產於安徽省西北 周圍之綠茶產區,其中以金案縣齊頭 山品質最佳。而六安則是一種半發酵 緊壓茶,介乎於紅、青茶之間。六安 製作看似簡單,但不易拿捏,採摘務 必要在谷雨前後十來天之芽芯和小嫩 葉,初製以鍋殺青,殺青後在蔑帘揉 捻繼而以無煙明火焙乾,更重要的是 焙乾後,晚上恰當受霧工序之掌握。 最後是精制工序,即篩選去黃,再緊 壓於竹篾簍內,竹篾簍內更墊有箬葉 以防散漏,包裝精良。近年復產後有 每籃二百五十克及五百克兩款。
以嫩芽而成的六安茶葉,條索壯實均 齊,沖泡方法與黑茶無異,唯一直以來六安之愛好者,都慣以加少許箬 葉一起沖泡。茶湯清澈透亮,年份少 的湯色淺褐,陳年的泛紅,可經八至 十泡,喝起來清 爽醇厚,味道有點像大紅袍,卻少了那份重火焙味。而存 放跟普洱亦一樣,只需通風、無異味 及不直接受陽光便可。越陳越貴的六 安,舊行規更要求茶商存放至少三年 才可推出零售市場。
昔時六安為良藥,明代《茶箋》謂六 安茶入藥最有效。清代一位移民廣東 之祁門醫師就常以六安茶代藥或作藥 引,治好不少病人。今天我們更視之 為上佳飲料,喜其生津解渴助消化, 且消暑清熱有益壽。
難怪昔日茶樓流行熟普與六安,因性 質溫和,對老人家甚有裨益,清醇味 道更與一盅兩件配搭。試想想,水滾 茶靚,大銅水煲,泡一壺六安,吃一 件雞包,人生一大樂事。但今天茶樓 裏只餘熟普不見六安,很多人已不知 道何謂六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