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起源與演變
關於茶名茶字,我國歷史上稱謂和寫法極其複雜。以茶名和茶字的詞目來說,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蟲”、“不夜侯”、“離鄉草”等謔名趣名,還有荼、檟、橈(ráo)、蔎、茗、荈、葭、葭萌、椒、茶、木荼、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詫等等叫法和寫法。
這些茶名和茶字,可分為單音節和雙音節二種。如果將單音節中茶和茶義字去掉木字旁的俗寫和互可通借的橈、椒等字,剩下的,也就只有《方言》所提到的“葭”和陸羽《茶經》記載的“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這幾個字了。
雙音節的除去由二個單音節茶或茶義字構成的複合詞,如茶茗、茗茶和荈詫等等,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詞了。
1.這八個茶葉名詞,何者為先呢?
從現有的文獻來說,還是以《爾雅》中關於茶的釋文為早。記載:“檟,苦荼。”《爾雅》是秦漢間的一部辭書,“檟”和“苦荼”,也可以說是我國漢語和漢文中以雙音節茶名來釋單音節茶字的二個茶的最早記載。
關於這點,四川省林業學校林鴻榮先生在《茶事探源》一文中,考釋得非常清楚。其稱《爾雅》“檟,苦荼”的釋文,和有的訓詁書上所說:“聞雅名而不知者,知其俗斯知其雅矣”,“檟”是茶的雅名,這裡是以俗名來釋雅名。
而且從晉人郭璞、陸羽有關這條釋文的注釋“今呼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這點來看,《爾雅》的編者,這裡還不是以中原而是以蜀人的俗名來釋巴蜀荼的雅名。這裡肯定“苦荼”是蜀人之語。
同樣,我們上面提到的雙音節的“荈詫”,也是巴蜀的方言。
這一點,司馬相如的《凡將集》中所提的“蜚廉、雚菌、荈詫、白斂”的草藥中,將茶不記作“檟”和“苦荼”而稱為“荈詫”,這明顯也是巴蜀方言的一種例證。
這一點,浙江大學著名農史專家游修齡關於我國古代作物名實考證的有關文章中講得很清楚,“我國或中原最早的作物名稱,一般都取單個音節,雙音節的名物,應考慮來自國外或我國邊疆少數民族” 。
由上不但肯定我國早期文獻中的雙音節的茶名和茶義字出之巴蜀,而且相當肯定,我國茶的單音節名和文,極有可能也源于巴蜀雙音節茶名的省稱和音譯的不同用字。
為什麼呢?
2.為何說茶的單音節名和文也源于巴蜀
茶是南方的一種樹種,飲茶和茶業初興于巴蜀,所以,我國最初使用漢語漢字的黃河流域,不但沒有茶的概念和知識,連最早記述茶的“荼”和“檟”字,也是據巴蜀方言茶的字音,在當時的文字中選借的。
如茶字前身的“荼”字,原來就具“苦菜”、“雜草”和“白色”等多種釋義;
3. 荼 和 檟 的關係是什麼?
《爾雅》中提出的我國第一個指茶的“檟”字,原本指楸樹,是古代常用來做棺材和琴瑟的樹種。那麼,荼字是巴蜀什麼方言的音譯呢?很明顯,它是由《爾雅》“檟,苦荼”的苦荼演化而來的。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指出,《爾雅》中的草木蟲魚的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味別之”。這即是說,這“苦荼”的“苦”字,是指“荼”味;“荼”和“檟”,當應是共名了。
或許有人認為這裡“荼”音讀為[tu],而“檟”讀作為[jiǎ],荼、檟怎麼能相共呢?其實這裡的“荼”,古不讀“徒”而讀“差[tsheai]”;檟和“差”的讀音就比較接近而共得來了。說清楚些,也就是“荼”字是巴蜀“苦荼”俗名的省稱;苦荼古讀[kuatsheai],《爾雅》檟字,實際也就是“苦荼”讀出來之音譯。所以,我國秦漢時辭書中用“檟”字,史籍中茶的正名又多用“荼”字,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還是可以互通、互證和同源。
4.為什麼後來的文獻並不用“檟”?
《爾雅》中“檟”字是出現最早的可以肯定的茶字,後來為什麼不都從而採用“檟”,如王褒《僮約》“武陽買荼”,《說文解字》“荼,苦荼也,從餘聲”,《廣雅》“荊巴間采荼作餅” 。
在漢和[兩晉]的文獻中,又大多用荼字以致最後演化出來的是茶而不是與檟有關的字呢?因為當時能看到和看懂《爾雅》的,主要也只是少數一些儒生。另外,檟是“苦荼”的讀,荼是“苦荼”的省讀,二者沒有正確和妥貼之分,所以,一切取決於用者習慣。
5.蔎、茗、荈三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①蔎字的字源,比荼、檟更明確,《方言》清楚指出:“蜀西南人謂荼曰蔎”,蔎是漢字蜀西南荼的方言的音譯。這裡應該附帶指出,巴蜀“苦荼”、“蔎詫”和“葭萌”等茶的方言,都是雙音節,為什麼唯獨蜀西南稱茶曰“蔎”是一個音節呢?其實蜀西南人稱茶,也應當是兩個音節的,這裡“蔎”是漢人的音譯,很可能是漢人在擇用什麼同音字時,將雙音節合成一個音節了。
②荈,孫楚《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晉代時,人們還指“荈”為巴蜀的方物,自然也是巴蜀的方言了。那麼,荈是不是即“荼荈”的省稱呢?
一種意見,認為荈即“荼荈”的省稱,據《三國志》“密賜荼荈以當”,認為“荼荈”一詞,可能也當漢以前就存在,而荈字最早見之於[三國]時張揖的《雜字》:“荈,茗之別名也”;《雜字》可能就是首將“荼荈”簡化。
另一種意見,認為《雜字》從時間上說,較《三國志·吳書·韋曜傳》還要早,故荈和荼荈這雙音節茶名無關。那麼“荈”與什麼巴蜀方言有關呢?與司馬相如《凡將集》中的“荈詫”有關。“荈詫正讀為[thuantshiai],乃是巴蜀雙音節口語的漢語音譯”。
③茗字是據巴蜀什麼茶的方言而來呢?
林鴻榮先生認為,它是由“葭萌”轉化而來的。關於葭萌蜀人謂茶的方言,我們在上節已經講述清楚。據查,葭萌演化而來的茗字,最早見之於[兩晉]。如《爾雅》郭璞注稱:“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即是。葭萌明楊慎考“萌音芒”,怎麼又能匯出茗字來呢?林鴻榮認為楊慎和後來清代的一些儒生釋“萌音芒”,是誤釋,“萌”的正確讀音,因讀“明” .
林鴻榮指出,這[keai myang],當然是古蜀人稱“葭萌”的口語。這一古蜀方言的讀音,也是後來我國史籍中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