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洱江湖 > 六大茶山

歷史上那些知名老茶都源於古六大茶山

2017-10-11 字体大小【 投稿

 歷史上那些知名老茶都源於古六大茶山

如今的普洱茶,也算是人盡皆知了,其實,喝普洱喜愛普洱的人不在少數,普洱的歷史也非常悠久,但關於普洱的一些故事,一些歷史並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特別是那些“傳說中的老茶”,如號級茶、印級茶等,真正瞭解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我們來看看。

號級茶是指清末至解放中後期(1956年)之前,由私人商號出品的普洱茶,因當時均用“號”來命名茶莊,所以出產的茶几乎都稱之為“號級茶”。如同慶號、宋聘號、楊聘號、同興號等。

 

印級茶是50年代——60年代末,這個時期國營或公私合營所生產的茶都會在包裝紙印上“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或者中茶牌圓茶”字樣,所以被稱之為“印級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較早期的紅印,還有黃印、綠印、藍印等。

 

 

歷史對於普洱茶來說最可惜的莫過於普洱的斷代,國營及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改造,當私人作坊取締沒落後,伴隨的是那些精湛的做茶技法也就失傳了,雖有些老茶號現如今還有後人在做茶,但技法上或許已經談不上傳承了。可是無論如何,這些茶在現在所有茶人眼中是無可替代的,地位是絕對尊崇的。

 

不可複刻的歷史,時代的變遷,不變的還是矗立在那見證了普洱茶興盛與沒落的茶山,或許它們已改名,或許有些已經不復存在。說到這裏,不得不說的是古六大茶山了,因存留至今的號級茶,無疑幾乎都是出自於此些茶山,特別是排名榜首的曼撒茶山(後有些史書也易名易武茶山),因為號級茶的發源地就在此。印級茶與號級茶也是有頗有關聯的,有趣的是做印級茶的師傅大多是以前做號級茶的,而且印級茶原料的主要來源也為勐臘縣即古六大茶山和勐海地區的茶青。

 

 

那麼古六大茶山有哪些呢?

 

雲南是普洱原產地,自古有名,最晚可追溯到唐代就已有普洱之稱和普洱茶交易,到了明清時期,普洱茶更是名重天下,其茶山也因之聞名於世,無疑最著名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古六大茶山”。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1765)、檀萃《滇海虞衡志》(1799)、以及阮福《普洱茶記》(1825)等史書記載的為:“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耑(即蠻磚)、曼撒”。

 

攸樂茶山

 

攸樂茶山在今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為明清時期的“車()茶咽喉之地”。18世紀初葉,由於攸樂茶業發展,清朝廷在雍正七年(1729)設立攸樂同知,徵收稅捐,設駐守五百名,當時往來普洱攸樂馱運茶的馬幫達1000匹。乾隆元年(1736),攸樂同知撤回思茅,攸樂設把總管理。清末年間,古茶園面積有1萬畝左右,幾經滄桑,至今大部分被毀,古茶園荒蕪面積達70%以上,全鄉現存古茶園面積只有2900多畝。

 

 

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 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為象明鄉的安樂、新發的兩個村公所茶山。因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氣,《思茅廳志》和《普洱志》中有記載:革登有茶王樹,較眾茶獨高大,土人當採茶時,先具酒醴禮祭於此。”《勐臘縣誌》也記載:清嘉慶年間(1796- 1820)革登八角樹旁的一棵大茶樹,春茶一季可產幹茶一擔。革登為雲南古茶區聞名之地,清時,年產幹茶500擔以上。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為今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三個村公所的茶山。此茶區海拔差異大,有大葉種茶和小葉種茶。茶山內曼松產的毛尖茶,為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因質厚味美,用開水沖泡後,茶葉直立,被清朝廷指定為貢茶。當時就有“年解貢茶二十擔”和“吃曼松倚邦”之說。倚邦所產的緊團茶即“元寶茶”,曾銷往東南亞及港澳地區,很受歡迎。倚邦由於茶葉交易興旺,當時曾建過石屏會館、四川會館及楚雄會館。19世紀中後期,開始衰落,先因各族反清起義戰亂,加之疫病流行而進一步衰落,更多茶農外遷,茶號歇業,不少茶山開始改為種糧。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為今象明鄉安樂村公所勐芝大寨茶山。至少在元朝已有成片茶園。茶山面積不大,但茶葉品質較好。在鼎盛時期,年產茶葉可達萬擔之多。清師範所著《滇系》載:莽枝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傳為武侯遺種,夷民祀之。”清雍正、乾隆、嘉慶年間(1723- 1820)莽枝茶業比較興旺,道光年間(1821)後,茶業逐步衰退,變成了革登茶山的一山。《普洱府志》(舊志,1850年編撰)記載:革登在府南四百八十五裏,莽枝山在府南四百八十裏”。說明兩山之間相隔不遠。

 

 

蠻磚茶山

 

蠻磚茶山:又稱蠻耑,今稱曼莊,為今象明鄉的曼莊、曼林兩個村公所的茶山。清阮福《普洱茶記》及雪漁《鴻泥雜誌》等史書記載:倚邦蠻磚者味較勝”。蠻磚茶山在清乾隆六年(1741)以前就已形成規模,由石屏人和當地少數民族種植,年產茶1000擔以上。據相關文獻上記載,蠻磚山茶園雖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易武的茶號都到蠻磚茶山買原料,當地茶農說:“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 而在曼莊關帝廟碑文記:蠻磚普洱茶六大茶山一山”。

 

曼撒茶山

 

曼撒茶山:在曼臘鄉,今有稱曼灑。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勐烏、烏得未劃入法屬老撾之前,在今曼臘鄉接界的中老邊境一線的山梁,皆稱為曼撒茶山。光緒二十二年後,“兩烏”被割讓,曼撒茶山只包括中老邊境一線中國一側的曼灑、曼得、曼臘三個村公所以及易武麻黑村公所的茶山。曼撒茶山範圍較大,種茶的村寨也多,清代茶業興旺時期,一季就能產400多擔。實際上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利潤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以上情況說明,莽枝茶山實際上是革登茶山的一山,那為什麼一些史書要把這些茶山單獨寫上去呢?有可能是由於這些史書的撰著者考慮到當時這些小茶山茶質較好,因而單獨記入史志,而後來的著者未加詳查引用舊說,所以才造成說法不一的情況。

 

那麼,如今很出名的易武茶山在《本草綱目拾遺》、《滇海虞衡志》等書中為什麼沒有列入茶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種原因是在清朝相當一段時期內,攸樂、莽枝蠻磚倚邦革登曼撒六茶山屬寧洱縣管轄,而易武屬思茅廳管轄,乾隆時期,倚邦土司曹當齋因功封千總,管理了六大茶山,而易武又屬另一個把總管轄,因此,在記載到普洱茶的產地時,這些史書只把易武當作六茶山的茶葉集散地,而沒有把它當作一茶山。《滇海虞衡志》就這樣記載:“普洱六茶山相距不遠,以易武為中心集散。”

 

另一種原因,在清時,易武區域的麻黑、曼洛茶山,由於與曼撒茶山相近,史書上又把這些茶山歸於曼撒茶山,而易田雖是易武的一個茶山,但在當時只是易武的一個村,從這些情況看,顯然易武茶山比曼撒茶山小,因而史志記載時只以大者入志,而且有時還將二者當作同為一山。

 

 

歷史至今對於古六大茶山的劃分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分歧,有歷史的原因,也不缺乏人為的因素。但說古六大茶山: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還是會比較準確的。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相關閱讀

热门标签

©2023 知樂茶業(香港)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太子基隆街33號 電話:+852-2374 6188
WhatsApp:+852-92356000
深圳羅湖建設路1046號4樓025A
電話:136128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