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普洱江湖 > 易武普洱茶

易武正山的茶事

2018-02-01 字體大小【 投稿

 從西雙版納的州府景洪出發,需要兩到三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以普洱茶聞名的易武山。易武是江北六大茶山之一,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雲南新六大茶山和古六大茶山,是以瀾滄江爲界,南北各據一方。

幸虧雨季已經過了,否則去往易武的路将更爲難走。臨近目的地的一段長途,能給人一種身在九寨溝十一道拐的錯覺,山路的千回百轉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全靠車窗外滿目的雨林解救人于暈眩。<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山的茶事

易武山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和曼臘茶山在内,遍布茶園。易武老樹茶具有條索黑亮、較長的特點。湯色金黃,苦澀輕且香氣好,湯中帶甜。各個地區的茶葉味道雖有微小差别,但是大概風味相仿。

雖然時值冬天,上山的途中仍能見到有茶農修建枝葉,地勢平坦寬闊處,茶号林立。身在西雙版納最東邊的易武,距離老撾隻有百餘公裏,過去常有老撾人翻山而來。

一路從西雙版納的西部茶山東行至此,就會發現兩地的差别是如此的顯而易見。

<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山的茶事

進入茶山觀察老樹,露出地表的幾乎都是交錯的根莖分枝,而主幹埋在地下。雖然長勢蔥茏,樹冠體積可觀,但是不及勐海的茶樹高大。易武的茶樹大多經過人工矮化,即使有些超過百年的茶樹,也不過一個成年人的身高。有經驗的茶農頗爲笃定地說“即使幾十年後再來看,樹也隻能停留在這樣的狀态,不會再長大”。

雖然都是雲南大葉種,與體型上更能擔當喬木之名的勐海地區的茶樹相比,低矮的茶樹在價格上略遜一籌。因爲現在的購買者更傾向于選擇那些人工幹預較少的茶樹,認爲矮化的茶樹品質不及前者。即使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茶樹幾乎都是人工的結果,出現在全國各地茶桌上的那杯湯水,沒有“純粹天然”或者“不落痕迹”一說。

<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山的茶事

矮化的由來之一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雲南省茶科所的專家結合古茶樹高不好采摘和産量偏低等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法,但在實施中又難以達到專家的密植要求和生态的平衡,因此這次變革似乎不成功,有些茶區矮化得多一些,有些茶區隻作了少量試驗。在這場變革中,易武的茶區參與了較多。

在茶伴随着國内戰亂一同沒落的時期,飽腹就是山上的村民度日的唯一重點。因此爲了收獲更多的糧食,易武的村民紛紛砍掉漫山遍野無路可銷的茶樹,辟作耕地。後來者當然是會覺得可惜,畢竟如今的古樹茶奇貨可居,價格昂貴。但是就在幾十年前,易武的許多茶樹都無人問津。也有些目光長遠的人家,在茶價不好的時候,上山收拾出幾棵散落在荒野間的茶樹,劃作自家的财産。于是這家的後人們直到今天,都享受着比别人更多的古茶樹所帶來的财富。

<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山的茶事

易武現今主要以漢族、瑤族爲主。以普洱茶聞名的麻黑村就是漢人的聚落,距離不遠的刮風寨是瑤族的村莊,至今兩個村子還常見通婚。明清時期,百姓服從朝廷“移民殖邊”的政策,入滇者衆多。其中就有大量雲南石屏人遷徙過來,落戶農耕并大規模種茶,最終形成茶業興市的易武老街,爲人所知。相對的,當地的瑤族一直都以上山打獵爲生。

<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山的茶事

直到茶葉市場好轉,手上沒有資源的瑤族開始有意識地尋覓新的茶樹資源。基于打獵的經驗和對山林的熟悉,易武地區的一些瑤族很清楚哪裏有好的老茶樹,于是圈地管理。據麻黑寨的茶農講,大概在2003年,附近的瑤族開始種茶。

在上個世紀7、80年代,易武的老茶樹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鄉裏推廣種植高産連片的台地茶,又加上此前村民種植糧食,不可避免地對老樹進行砍伐、矮化。當時唯有深山老林裏的高大茶樹未遭波及,恰好就被瑤族人找到并管理起來。所以現在也有一個說法,“易武最好的茶都在國有林”,國有林就是之前說的那片沒有被大規模破壞的區域。當然這個說法有待考證。2006年的時候,麻黑的茶葉價格還是易武茶區最高的,但是2007年刮風寨就開始擡頭,以前從屬于麻黑茶刮風寨最後甚至獨立出去,自立招牌。這也許就和瑤族掌握更多的老樹資源有關。

但是很明顯的是,當地人這種自發的管理,和樸素的“占山爲王”的私有化如出一轍,當然漏洞百出。由此事起,後來還引發過一場激烈的械鬥。同片茶樹林,被兩個寨子的人先後管理,最終導緻歸屬權的争奪。但是如果立足于局外者的視角,當時古樹的經濟價值之高,可見一斑。

<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山的茶事

除去知名的刮風寨,普洱高價難求的薄荷塘的管理者也是瑤族。有趣的是整個村子隻有四戶人家,并且這四家還是親戚。每年幾個人會商量出一個合适的價格,就此約定,不會跟風胡亂漲價。與迎合外界的過度追捧不同,他們更看重家族長遠的名聲。據說到了收茶的季節,這四家人是連微信都不敢發的,因爲薄荷塘茶葉産量低,200多公斤的鮮葉而已,僧多肉少,無法給人人都做出交代。.

易武茶區包含整個易武鄉的産茶區,也包含着過去的慢撒茶山。茶區裏,老樹和小樹茶都有一席之地,如果親自走進茶山,無需經驗就能很容易地對兩者進行區分。易武的小樹基本都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規模種植,成片成行,而其他茶樹幾乎都是百年之前祖先的勞動成果,錯落在各種植物之間,常立着單獨的一棵。現在老樹茶比較多的有易武麻黑、落水洞、刮風寨、老丁家寨、曼秀等地。

說到這裏,有必要更正一點:很多人在老樹茶和小樹茶的判定上,有着“隻要是老樹就一定優于小樹品質”這樣過于絕對的誤解。如果單獨從樹齡上對鮮葉品質進行劃分,勢必是草率的。因爲僅僅拿出易武茶區的曼松村,就可作爲有力的反證。

<a href=https://www.zlhtea.com/puer/yw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易武</a>山的茶事

一般來說,沒人在低齡茶樹上做“内含物質多寡”的文章,然而,曼松村的小樹茶就得到過内含豐富的評價,即使隻有十多年的樹齡,也能喝出細膩。在價格上,曼松的小樹毛茶能賣到千元以上,這比周邊幾個村子的老樹茶都更爲昂貴。礙于生态環境和生長條件,很多老樹也無法收獲高品質鮮葉。如果一定要比較,那麽将限定在同片區域内的老樹和小樹相提并論才算有價值。

易武,大多數人都是茶農,随茶業興落起伏。茶與茶,季節與季節,此山與彼山,都各不相同。如果抱着山外人獵奇的心态而來,恐怕是問不出什麽高深莫測的答案的。換了幾度生活的茶農,也隻能指點出幾條山脈上的茶園,端出一簸曬幹的毛茶給你看個仔細——不過是普通的耕作,不過是普通的生活。

 

閱讀全文
免責聲明:本站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資訊,也不構成任何建議,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絡我們!

相關閱讀

热门标签

©2023 知樂茶業(香港)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太子基隆街33號 電話:+852-2374 6188
WhatsApp:+852-92356000
深圳羅湖建設路1046號4樓025A
電話:136128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