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樂》
六大古茶山系列
2016年攸樂古樹茶,六大茶山系列,生茶,357克/餅,7餅/桶,6桶/件,中樂號精選出品。經典永遠是經典。喝茶喝到最後,終歸六大古茶山。這個市場從來不缺茶,但是缺的是讓人信賴的好茶;這個市場上有很多過去的傳奇,新的傳奇,也許就屬於這餅好茶。六大古茶山由倚邦、蠻磚、莽枝、攸樂、革登、漫撒(易武)茶山組成,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普洱茶山。
攸樂古茶山,現今屬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所轄區域,是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海拔在575-1691米之間,地處北熱帶、南亞熱帶氣候的山區,年平均溫度18-20C。氣候條件優越,生物資源、土地資源豐富。境内生長着種類繁多的珍稀動植物,适宜種植多種熱帶經濟作物。古茶園土壤屬磚紅壤性的紅壤,有機質含量較高,pH值在5.1-5.7之間,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攸樂古茶山種茶、制茶、貿茶曆史悠久,史籍記載,清朝雍正年間(1729),普洱府曾在基諾山設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樂同知。
基諾山就是古時候叫的攸樂山,基諾是攸樂的音譯,曆來被列爲古六大茶山之首,清代攸樂山有茶園萬畝以上,20多個寨子都産茶,攸樂山沒有茶莊,攸樂人不做七子餅茶,但攸樂人會做竹筒茶和茶膏(傳說攸樂人做的茶膏顔色烏潤,内服可治霍占、嗝食、傷風、咳嗽,外用可消腫化膿。)所以攸樂山的茶一部分被普洱的商人買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買去做七子餅。經我們實地了解,攸樂山古茶園基本分部在海拔1100~1691米的山坡上,平均氣溫18-20℃,年降水量平均1400毫米,土壤以酸性紅壤爲主,是适于種茶的地區。攸樂古茶園主要在亞諾村爲中心向四周散射,攸樂山普洱茶以龍帕山最爲集中。另外司土老寨、麽卓、茨通老寨、巴飄也有古茶樹分布,面積約3000畝,很多是幾百年古茶樹!!這款攸樂古樹茶來源于龍帕山!!
司土老寨爲清朝雍正年間攸樂同知駐地,海拔1100-1300米,保留有多片混林古茶園,面積800餘畝,但古茶樹多爲砍伐後重新萌發的枝幹,僅在基部保留有較粗的一部分老樁。其中最大的一株老樁高0.4米,圍粗1.10米,老樁上長着十多枝分枝,株高爲3.3米,樹冠直徑2.3米,樹齡約400年。
清末年間,古茶園面積有1萬畝左右,現存古茶園面積隻有2900多畝。古茶樹、古茶園在海拔1100-1500米之間,土壤爲磚紅壤和紅壤之間,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較高,有機質含量高。大部分爲林茶混交林,屬雲南大葉茶種,葉型分爲長葉型和橢圓型兩種;芽葉分爲紅梗綠芽和綠梗綠芽兩種;基諾古茶園中還發現比大葉種稍小一點的中葉型茶種。
基諾山古茶園爲大面積混雜林茶園,海拔1200-1500米之間,總面積1800多畝。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在50-120厘米之間,主幹胸圍在30-80厘米之間,樹高2-3米,樹冠直徑在1.5-3米之間。樹勢蒼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較多,樹齡在300年以上。
這款茶原料來源攸樂古茶山森林中,無污染、原生态,不使用化肥、農藥等是純天然的,這是古茶山最大的優點,從茶餅中看到色澤墨綠油亮,銀毫明顯,條形甚爲清晰、完整。
香氣濃烈度與易武相仿,隻是香型不是易武的密香,而是果香和蜜香的混合香型。
攸樂山茶屬喬木大葉種,帶有苦澀,回甘快、生津好,香氣一般,湯色淡橘黃。
口感真的非常豐富,因爲它柔順細膩,這個與易武類似,如一個婉約的女子,再細品,香氣高揚、湯水柔和,微苦,帶着一絲絲甘甜,如絲質般融入喉嚨,唇齒留香。
茶底肥厚,韌性又好,内質強,足以證明此茶的醇度和樹齡!!
——{攸樂古樹茶的特征}——
攸樂古樹茶的特征整體描述:條索墨綠、緊而結實,滿披銀毫,攸樂山普洱茶比易武要緊結,苦澀比易武要重,回甘較好,湯質較滑厚,湯色呈金黃色,清澈透亮,香氣高楊、有山野氣韻,舌面苦澀度稍高,苦底重于澀,且苦味明顯,茶性較烈,茶湯入口回甘較快,持久,茶底葉片飽滿柔軟細嫩而肥厚。
泡到最後湯色還是金黃透亮的,茶湯有一種“油質”感,這說明了粘稠度高,蓋碗的蓋子有淡淡的清香,彌久不散。似易武非易武,似曼撒非曼撒。其實我們不要糾結它類似于誰,而是知道它是一款好茶,好喝,足矣!
一千多年前,攸樂人便開始在補遠江(小黑江)兩岸種茶。攸樂茶山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園四千畝以上,至今在龍帕村,巴來村留下的兩千多畝古茶樹其樹圍大多超過100厘米。明朝末年已有漢商進人攸樂山販茶。攸樂茶山離瀾滄江很近,瀾滄江對岸是車裏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東南亞各國。清政府爲了鞏固邊疆,爲了掌控車裏地區,同時也爲了茶葉,曾計劃将攸樂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鎮。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時,清政府在茨通築起攸樂城,設同知一員,右營遊擊武官一名,駐兵五百,設鹽課司,同時還規定,江外(瀾滄江以西)的車裏宣慰司要歲納銀糧于攸樂同知,清政府賦予攸樂同知行使的權力很大。 攸樂同知設立時,攸樂同知管轄的地域相當寬廣,據清《雲南通志》記載,攸樂同知管轄的地域“東至南掌國(老撾)界七百五十五裏,西至孟連界六百裏,南至車裏(景洪)界九十五裏,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二裏”,已接近于今天一個地州級别。然而,攸樂同知的設立受到了傣族上層人士的抵制和反抗,攸樂山一帶連年發生起義,加之瘴疠流行,使官兵、大員們無法駐紮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才不得不将攸樂同知移至思茅。攸樂同知的撤銷使清政府改變了對西雙版納改土歸流的部分計劃,也使六大茶山在清代始終未能成爲一個單獨的縣級行政建制。攸樂同知撤銷後,攸樂山的貢茶由倚邦土千總監管。
清代攸樂山有茶園萬畝以上,攸樂山20多個寨子都産茶,攸樂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買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買去做七子餅。攸樂山的茶至遲在道光年間已銷到印度和歐洲,英國人克拉克在1886所寫《貴州省和雲南省》一書中已寫到,東印度公司在大吉嶺和加爾各答均有中國茶葉代辦處管理倚邦和攸樂産的茶。
攸樂山社會發展緩慢,進人民國仍刀耕火種,山地裏種點包谷之類的農作物,農耕技術不發達,狩獵和賣茶還是主要的經濟來源,總體生活水平較低。因抗日戰争爆發,六大茶山茶業衰退,以茶爲主要經濟收入的攸樂人生活更加窮困。1941年兵役和苛稅已經讓貧困的攸樂人難以承受,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日趨激化,已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候,而正在此時,茶商楊安元在攸樂山收茶時又因不尊重攸樂人的習俗,引起攸樂人的憤怒,雙方發生沖突後事态擴大,1941年12月,飲樂人聯絡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舉行抗暴起義,戰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對面的曼林、牛滾塘、秧林、江西灣、倚邦等地。國民黨動用軍隊也無法控制局面,後來還是雲南省府主席龍雲出面安撫,才将攸樂人起義之事平息下來。兩年的戰亂,使攸樂山經濟、社會受到嚴重挫傷,人口減少、茶園大量撂荒,後又因連年燒山開地種糧,茶園損毀很多,但到20世紀70年代,保存下來的成片古茶園仍有三千多畝。